从苏超“最小牌”赞助商说开去
近日,在“苏超”第五轮常州主场对战南京的比赛中,场边一个烧烤店的广告牌走红网络,被网友调侃为足球联赛中的“最小牌”赞助商。据媒体报道,常州赛区赞助招募官方明确表示,赞助遵循先来后到原则。组织方并未因烧烤店是个体工商户、规模小、名气弱而将其拒之门外。这不仅体现了合作的开放性,更彰显了对每一份创业热情的平等重视。
随着赛事渐热,“苏超”商业价值飙升,赞助门槛提高,组织方依然为这家小店保留了展示C位,这种守信践诺的做法值得肯定。进一步说,如果政府在招商引资、助企服务中“重大轻小”,选择性履行承诺,或者朝令夕改,即使短期内看似“效率优先”,最终也会损害政府公信力,透支营商环境的未来。
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,信用不仅仅是个人私德与品行,也是经济良性运行的前提,社会稳定有序的基础。更好发挥信用制度的作用,需要各方协同参与,实现全流程、全领域的推动与共建。
一方面,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,不仅要在政府采购、招标投标、招商引资、合同履约、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失信治理,还要建立健全“政府承诺+社会监督+失信问责”机制。尤其要持续向“新官不理旧账”、拖欠民企账款等顽疾开刀,对政务失信行为加大惩戒力度。如此,才能为所有市场主体撑起一片诚信的蓝天。
另一方面,要以民营企业需求为导向,推进以优良信用环境为基础的软实力建设。为此,相关部门要聚焦民营企业创业的“难点”“痛点”,在行政审批、商事登记、涉企经营、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力度。比如,对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,探索建立行政审批“绿色通道”。今年4月18日,全国首个“民营信用贷”落地江苏。如此举措旨在为金融与企业架起“信息金桥”,通过优质信用“贷”来发展活水,值得各地借鉴。
此外,信用体系还要不断完善修复机制。截至今年第一季度,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累计修复企业违法失信信息877.79万条,同比增长34.52%。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《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》,提出要加快完善统一规范、协同共享、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,更好帮助失信主体重塑信用。未来,打造一个宽严相济、灵活公平的信用体系,让信用更好守护市场秩序,将更好推动企业发展。
如今,信用已经成为一种硬通货,谁能在这个赛道上持续“上大分”,谁就能赢得市场主体更多的信任票。不断擦亮信用这块城市金字招牌,必将孕育出创新涌流、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。(作者:陕西省信息中心副主任、研究员 张建涛)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,原创评论、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#ce.cn(#改为@)。详见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。